请在此处输入关键词、文章标题或者部分正文内容即可快速搜索文章:
您当前的位置: 华商新闻网 > 文化 > 正文
华商新闻网-移动版 首页

文化与实物相遇 红楼梦与长白山的相互映鉴

时间:2019-03-30 11:24  阅读:1
分享到:

开辟鸿蒙,天野苍茫。150多万年前,当雄奇的长白山脉经历了屡屡的火山喷发,伴随着电闪雷鸣浓烟烈火隆隆崛起的时候,谁也不曾料到,250多年前又有一座新的山峰——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《红楼梦》,会与其不期而遇。从此,双峰并峙,相互守望,让那一曲“怀金悼玉的红楼梦”极尽风流。

《红楼梦》以长白山开篇,一个个亦真亦幻的叙述赋予石头故事以宏大背景。

“以山传文”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优良传统,中国古典小说的书写常常离不开山岳与石头。众所周知的《西游记》中的花果山,那位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是从一块顽石中“蹦”出来的。《水浒传》中那一众好汉依托水泊梁山“替天行道”,其后从地下掘出一块石碑排列了英雄座次。

到了《红楼梦》时代,山岳和石头依然是重要的小说“楔子”。然而,在暴戾的封建统治下,曹雪芹不能不规避文字狱的凶险,不能不对自己的写作意图精心“包装”。于是,他循着“一声也而两歌,一手也而二牍”的笔法,将真与假、虚与实、有与无完美地融合到一起,赋予了山岳和石头更为神奇的色彩与灵性,开篇即将一座大山和一块顽石摆到了读者面前:

“列位看官:你道此书从何而来?说起根由虽近荒唐,细按则深有趣味。”“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,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、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。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,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,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。”

神州何处大荒山?曹雪芹在他的补天故事中推出的这座大山,既关乎红楼故事的缘起,又牵涉其所蕴含的社会意义,是虚拟还是有所指向,历来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。1990年,陈景河发表《大荒山小考》一文,对《山海经》等文献资料所载山名及方位爬梳剔抉,去伪存真,明确提出:大荒山为实写,即今天东北的长白山也!

《山海经》是我国上古先民对自己经行世界的一次记述,包含大量上古地理、历史、神话等知识,被誉为“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”。它有两处写到大荒山。一处是《大荒西经》:“大荒之中,有山,名曰大荒之山,日月所入。有人焉三面,是颛顼之子,三面一臂。”为了具体说清大荒山的位置,最早注释《山海经》的西晋著名学者郭璞在此条下注解:玄菟郡太守王颀“至沃沮国,问其耆老,云:‘复有一破船,随波出在海岸边’”,并说明“此乃一臂三面之乡也”。这里提到的“沃沮国”,地处今吉林珲春以东的朝鲜咸镜道地方,其“海岸边”是指今日本海沿岸。由此西望所见的山岳只有长白山,也恰好是太阳和月亮落下的地方,因此,《大荒西经》中所讲的“大荒山”即长白山无疑。

《山海经》另一处对大荒山的记载,见于《大荒北经》:“大荒之中,有山,名曰不咸。有肃慎氏之国。”肃慎国是3000多年前东北的一个部族小国,其生活地域大致在长白山周边广阔的山林与平原地带。这里说的“不咸山”,就是当今的长白山。据考证,“不咸山”起源于周秦时期。“不”通“丕”,是大的意思;“咸”,是山上的湖泽。“不咸山”就是有大泽之山,当然是指长白山及天池。

曹雪芹的补天故事不仅把地点改在了长白山,女娲炼制补天石的方法也迥然不同。据《淮南子·览冥训》记载:“往古之时,四极废,九州裂”“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,断鳌足以立四极”。注家一般都认为,当年女娲是把五色石炼成类似混凝土的浆状物来修补断裂的天体,因此在叙述中没出现任何数字,只用了一个“炼”字。曹雪芹的补天石则有“高”、有“方”、成“块”,而且每块“高经十二丈、方经二十四丈”,体积巨大,总计“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”,数字表述非常明确。这说明,曹雪芹的补天石只能用来垒砌,而不是像女娲那样的浆状物。它的形态所以不同,是因为曹雪芹需要“单单剩了一块未用”,然后携它“到那昌明隆盛之邦”“温柔富贵之乡去安身乐业”,以铺陈完整的《石头记》故事。

关于女娲在长白山炼制补天石的故事,还有一点值得注意。长白山天池旁确实立有一块被称为“补天石”的大石头,位于天池北侧的出水口处,松花江的源头即从此开始。清末吉林安图县知县刘建封四次踏查长白山后所著《长白山江岗志略》,对长白山补天石的描述具体:“石半居水中,半居峰上,特起而高。”此石如今依然。其北侧的一玄武石崖,被称为“鳌头台”。传说当年女娲在此“断鳌足以立四极”,而鳌首变成了“鳌头台”。

长白山是历史上多个封建王朝尊崇的“神山”“圣山”。自清太祖以来,更把长白山视为发祥之地,康熙十六年(1677年)封为“长白山之神”,康熙和乾隆三次东巡,都曾在吉林遥祭长白山。如此高峻巍峨神圣的一座大山,其名称经历了多次变易:周秦以降谓之大荒山、不咸山,南北朝时曰徒太山、从太山、太皇山,辽初始称长白山。及至有清一代,长白山最初之名大荒山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2000余年,实在是鲜为人知了。曹雪芹刻意把红楼故事的出发点放到了名为大荒山实即长白山上,是极为高明的神来之笔,是把《红楼梦》的根脉植入了长白山中。他口口声声说所述故事“朝代年纪、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”,其实恰恰是可考的,因为披着大荒山外衣的长白山就标志着清王朝;他连篇累牍地宣称“毫不干涉时世”,恰恰就要“伤时骂世”,而且完全超越了世俗功利层次,为红楼故事赋予了朝代的历史、家族的历史、风俗的历史、神话的历史,深入到了民族历史文化之根的层面,其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不言而喻。而这一切都被曹雪芹“瞒蔽”得十分妥帖,是难以轻易看破的。

一座大荒山,一堆补天石,一部《石头记》——面对曹雪芹摆到读者面前的这一大片“石头”,只要用虚实结合、真假呼应、有无相联的眼光去观察与思考,就会明白大荒山亦即长白山;“无稽崖”的“无稽”指勿吉人,也就是满族先人,他们既是满口假话的伪君子,也正处于危崖的边沿;而“青埂峰”,则是进一步说明这个清根清祖之地,已经变得更加疯狂。

真真假假,虚虚实实,有有无无,大荒山——无稽崖——青埂峰,短短的九个字,便营造出《红楼梦》故事的宏大社会背景:透过“烈火烹油,鲜花着锦之盛”的表象,一个曾经辉煌的封建王朝已经处于“忽啦啦似大厦倾,昏惨惨似灯将尽”的末世;而那块颇具魔幻色彩的通灵宝玉的诸多悬念,早已吊足了“列位看官”的胃口,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将红楼故事阅读下去。

这就是文学,这就是创造,这就是曹雪芹!

长白山诸多元素走进《红楼梦》,一段段或长或短的细节描写呈现浓郁鲜活的关东风情。

《红楼梦》这部小说的最大真实是细节,举凡饮食起居、服装器具、梳妆打扮、迎来送往、宗教信仰、求医问药、风俗习惯、言语表达乃至房屋格局、花草树木、养鸟喂鱼等等,都是以一定的生活事实作依据的,新鲜别致又充满魅力。在《红楼梦》中,具有长白山地域文化特色的描述,彰显浓郁东北风情的章节,几乎随处可见。

——古老的满族风俗使庞大的红楼叙事新意迭出。满族先民长年累月生活在长白山区的峡谷密林中,大半年以上都在降雪,使他们的生活、衣着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习俗。

满族人尊崇白色,尤其喜欢雪。曹寅自号“雪樵”,自称“长白曹寅”。曹雪芹的名字里也冠有“雪”字,他们对雪都有一种特别的情感——喜雪、爱雪、咏雪。

——丰饶的长白山物产让诱人的红楼美食更具特色。长白山是一座巨大的绿色天然宝库。据当下调查,有动物450多种、山珍食品260多种。在《红楼梦》诞生的年代,其山珍野味的种类和数量当远高于今天。众所周知并认定来自长白山地域的那张黑山村的交租单,就列有大鹿、獐子、狍子、野猪、野鸡、熊等野味,鲟鳇鱼、各色杂鱼等水产,榛、松、桃、杏穰等干鲜,还有活鹿、活兔等等。

——珍稀的长白山人参让特有的红楼医药愈显神秘。曹雪芹通晓中医,《红楼梦》中写到的疾病有114种,开出的中药方剂达45个,涉及的药材超过120种,其中较多的是人参。曹雪芹在《红楼梦》中所以会写到那么多人参的事情,除了他自己的见闻,应当主要来自家族的影响。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随康熙皇帝东巡吉林,遥祭“长白山之神”。1986年1月,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研究人员在整理古籍文献时,发现一部线装六卷本的医籍《集验良方》,首卷卷端下方钤有“楝亭曹氏藏书”篆书印章一方。经周汝昌等专家鉴定,确认此书为曹寅所藏。《集验良方》全书分为47个门类,其中相当一部分验方中“人参”都赫然在列。这部曹家珍藏的医书,曹雪芹应当有所接触。

——道地的东北话语为红楼语言增色添彩。学界普遍认为,曹雪芹构建红楼语言大厦的基石是东北话。打开《红楼梦》文本,“东北风”强劲,大量的东北方言、东北俗语和东北谣谚扑面而来。东北话是吸纳汉、满、蒙古、朝鲜等多民族语言的精华,经多年融合而成的区域性语言。曹雪芹在《红楼梦》创作中娴熟频繁大量地使用东北语言,极大地增强了叙事的亲和力与影响力,不仅“字字看来皆是血”,而且“句句读着都惊心”,让《红楼梦》具有更加强烈的阅读魔力。

上个世纪90年代初,大荒山即长白山的论说一出,立即受到红学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。端木蕻良称“给人以石破天惊的感觉”,周汝昌则挥毫写下“笔下名荒却不荒”的诗句。2014年4月,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了著名学者邓加荣的专著《全面破译红楼梦》,对“大荒山即长白山”的论断给予充分肯定。在1994年8月召开的全国首次长白山文化研讨会上,主持者蒋力华更是大声疾呼,“大荒山即长白山”是《红楼梦》研究中的重大发现,应当大做《红楼梦》与长白山的文章。

时间来到2018年9月19日,首届《红楼梦》与长白山文化研讨会,在长白山下的二道白河拉开了帷幕。莅会的既有当下两大顶级红学研究团体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、北京曹雪芹学会会长胡德平和多位北京的著名红学家,也有来自天津、山东、辽宁、黑龙江、吉林等省市的《红楼梦》和满族文化研究的学者、专家。会上宣告长白山红楼梦学会成立,张庆善、胡德平任名誉会长,胡文彬、易洪斌等为顾问;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的陈景河新著《红楼梦与长白山文化》同时首发。所有这些都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:《红楼梦》与长白山紧密联系的映鉴,满族文化在《红楼梦》中诸多体现的探究,东北风俗对《红楼梦》深刻影响的解说,正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面上展开。

站在长白山上俯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伟大奋斗,足以令人心潮澎湃。《红楼梦》与长白山这两座高峰,正在经历一次新的崛起与喷发,景象瑰丽,气势磅礴。这是历史与时代的召唤,也是《红楼梦》与长白山之幸。

来源: 新华网 责任编辑:TF002C
免责声明:
  • 注明“来源:华商新闻网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华商新闻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;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"来源:华商新闻网";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  • 华商新闻网转载文章是为了传播信息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发送至电子邮箱:

文化与实物相遇 红楼梦与长白山的相互映鉴

开辟鸿蒙,天野苍茫。150多万年前,当雄奇的长白山脉经历了屡屡的火山喷发,伴随着电闪雷鸣浓烟烈火隆隆崛起的时候,谁也不曾料到,250多年前又有一座新的山峰——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《红楼梦》,会与其不期而遇。从此,双峰并峙,相互守望,让那一曲“怀金悼玉的红楼梦”极尽风流。

《红楼梦》以长白山开篇,一个个亦真亦幻的叙述赋予石头故事以宏大背景。

“以山传文”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优良传统,中国古典小说的书写常常离不开山岳与石头。众所周知的《西游记》中的花果山,那位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是从一块顽石中“蹦”出来的。《水浒传》中那一众好汉依托水泊梁山“替天行道”,其后从地下掘出一块石碑排列了英雄座次。

到了《红楼梦》时代,山岳和石头依然是重要的小说“楔子”。然而,在暴戾的封建统治下,曹雪芹不能不规避文字狱的凶险,不能不对自己的写作意图精心“包装”。于是,他循着“一声也而两歌,一手也而二牍”的笔法,将真与假、虚与实、有与无完美地融合到一起,赋予了山岳和石头更为神奇的色彩与灵性,开篇即将一座大山和一块顽石摆到了读者面前:

“列位看官:你道此书从何而来?说起根由虽近荒唐,细按则深有趣味。”“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,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、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。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,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,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。”

神州何处大荒山?曹雪芹在他的补天故事中推出的这座大山,既关乎红楼故事的缘起,又牵涉其所蕴含的社会意义,是虚拟还是有所指向,历来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。1990年,陈景河发表《大荒山小考》一文,对《山海经》等文献资料所载山名及方位爬梳剔抉,去伪存真,明确提出:大荒山为实写,即今天东北的长白山也!

《山海经》是我国上古先民对自己经行世界的一次记述,包含大量上古地理、历史、神话等知识,被誉为“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”。它有两处写到大荒山。一处是《大荒西经》:“大荒之中,有山,名曰大荒之山,日月所入。有人焉三面,是颛顼之子,三面一臂。”为了具体说清大荒山的位置,最早注释《山海经》的西晋著名学者郭璞在此条下注解:玄菟郡太守王颀“至沃沮国,问其耆老,云:‘复有一破船,随波出在海岸边’”,并说明“此乃一臂三面之乡也”。这里提到的“沃沮国”,地处今吉林珲春以东的朝鲜咸镜道地方,其“海岸边”是指今日本海沿岸。由此西望所见的山岳只有长白山,也恰好是太阳和月亮落下的地方,因此,《大荒西经》中所讲的“大荒山”即长白山无疑。

《山海经》另一处对大荒山的记载,见于《大荒北经》:“大荒之中,有山,名曰不咸。有肃慎氏之国。”肃慎国是3000多年前东北的一个部族小国,其生活地域大致在长白山周边广阔的山林与平原地带。这里说的“不咸山”,就是当今的长白山。据考证,“不咸山”起源于周秦时期。“不”通“丕”,是大的意思;“咸”,是山上的湖泽。“不咸山”就是有大泽之山,当然是指长白山及天池。

曹雪芹的补天故事不仅把地点改在了长白山,女娲炼制补天石的方法也迥然不同。据《淮南子·览冥训》记载:“往古之时,四极废,九州裂”“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,断鳌足以立四极”。注家一般都认为,当年女娲是把五色石炼成类似混凝土的浆状物来修补断裂的天体,因此在叙述中没出现任何数字,只用了一个“炼”字。曹雪芹的补天石则有“高”、有“方”、成“块”,而且每块“高经十二丈、方经二十四丈”,体积巨大,总计“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”,数字表述非常明确。这说明,曹雪芹的补天石只能用来垒砌,而不是像女娲那样的浆状物。它的形态所以不同,是因为曹雪芹需要“单单剩了一块未用”,然后携它“到那昌明隆盛之邦”“温柔富贵之乡去安身乐业”,以铺陈完整的《石头记》故事。

关于女娲在长白山炼制补天石的故事,还有一点值得注意。长白山天池旁确实立有一块被称为“补天石”的大石头,位于天池北侧的出水口处,松花江的源头即从此开始。清末吉林安图县知县刘建封四次踏查长白山后所著《长白山江岗志略》,对长白山补天石的描述具体:“石半居水中,半居峰上,特起而高。”此石如今依然。其北侧的一玄武石崖,被称为“鳌头台”。传说当年女娲在此“断鳌足以立四极”,而鳌首变成了“鳌头台”。

长白山是历史上多个封建王朝尊崇的“神山”“圣山”。自清太祖以来,更把长白山视为发祥之地,康熙十六年(1677年)封为“长白山之神”,康熙和乾隆三次东巡,都曾在吉林遥祭长白山。如此高峻巍峨神圣的一座大山,其名称经历了多次变易:周秦以降谓之大荒山、不咸山,南北朝时曰徒太山、从太山、太皇山,辽初始称长白山。及至有清一代,长白山最初之名大荒山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2000余年,实在是鲜为人知了。曹雪芹刻意把红楼故事的出发点放到了名为大荒山实即长白山上,是极为高明的神来之笔,是把《红楼梦》的根脉植入了长白山中。他口口声声说所述故事“朝代年纪、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”,其实恰恰是可考的,因为披着大荒山外衣的长白山就标志着清王朝;他连篇累牍地宣称“毫不干涉时世”,恰恰就要“伤时骂世”,而且完全超越了世俗功利层次,为红楼故事赋予了朝代的历史、家族的历史、风俗的历史、神话的历史,深入到了民族历史文化之根的层面,其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不言而喻。而这一切都被曹雪芹“瞒蔽”得十分妥帖,是难以轻易看破的。

一座大荒山,一堆补天石,一部《石头记》——面对曹雪芹摆到读者面前的这一大片“石头”,只要用虚实结合、真假呼应、有无相联的眼光去观察与思考,就会明白大荒山亦即长白山;“无稽崖”的“无稽”指勿吉人,也就是满族先人,他们既是满口假话的伪君子,也正处于危崖的边沿;而“青埂峰”,则是进一步说明这个清根清祖之地,已经变得更加疯狂。

真真假假,虚虚实实,有有无无,大荒山——无稽崖——青埂峰,短短的九个字,便营造出《红楼梦》故事的宏大社会背景:透过“烈火烹油,鲜花着锦之盛”的表象,一个曾经辉煌的封建王朝已经处于“忽啦啦似大厦倾,昏惨惨似灯将尽”的末世;而那块颇具魔幻色彩的通灵宝玉的诸多悬念,早已吊足了“列位看官”的胃口,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将红楼故事阅读下去。

这就是文学,这就是创造,这就是曹雪芹!

长白山诸多元素走进《红楼梦》,一段段或长或短的细节描写呈现浓郁鲜活的关东风情。

《红楼梦》这部小说的最大真实是细节,举凡饮食起居、服装器具、梳妆打扮、迎来送往、宗教信仰、求医问药、风俗习惯、言语表达乃至房屋格局、花草树木、养鸟喂鱼等等,都是以一定的生活事实作依据的,新鲜别致又充满魅力。在《红楼梦》中,具有长白山地域文化特色的描述,彰显浓郁东北风情的章节,几乎随处可见。

——古老的满族风俗使庞大的红楼叙事新意迭出。满族先民长年累月生活在长白山区的峡谷密林中,大半年以上都在降雪,使他们的生活、衣着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习俗。

满族人尊崇白色,尤其喜欢雪。曹寅自号“雪樵”,自称“长白曹寅”。曹雪芹的名字里也冠有“雪”字,他们对雪都有一种特别的情感——喜雪、爱雪、咏雪。

——丰饶的长白山物产让诱人的红楼美食更具特色。长白山是一座巨大的绿色天然宝库。据当下调查,有动物450多种、山珍食品260多种。在《红楼梦》诞生的年代,其山珍野味的种类和数量当远高于今天。众所周知并认定来自长白山地域的那张黑山村的交租单,就列有大鹿、獐子、狍子、野猪、野鸡、熊等野味,鲟鳇鱼、各色杂鱼等水产,榛、松、桃、杏穰等干鲜,还有活鹿、活兔等等。

——珍稀的长白山人参让特有的红楼医药愈显神秘。曹雪芹通晓中医,《红楼梦》中写到的疾病有114种,开出的中药方剂达45个,涉及的药材超过120种,其中较多的是人参。曹雪芹在《红楼梦》中所以会写到那么多人参的事情,除了他自己的见闻,应当主要来自家族的影响。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随康熙皇帝东巡吉林,遥祭“长白山之神”。1986年1月,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研究人员在整理古籍文献时,发现一部线装六卷本的医籍《集验良方》,首卷卷端下方钤有“楝亭曹氏藏书”篆书印章一方。经周汝昌等专家鉴定,确认此书为曹寅所藏。《集验良方》全书分为47个门类,其中相当一部分验方中“人参”都赫然在列。这部曹家珍藏的医书,曹雪芹应当有所接触。

——道地的东北话语为红楼语言增色添彩。学界普遍认为,曹雪芹构建红楼语言大厦的基石是东北话。打开《红楼梦》文本,“东北风”强劲,大量的东北方言、东北俗语和东北谣谚扑面而来。东北话是吸纳汉、满、蒙古、朝鲜等多民族语言的精华,经多年融合而成的区域性语言。曹雪芹在《红楼梦》创作中娴熟频繁大量地使用东北语言,极大地增强了叙事的亲和力与影响力,不仅“字字看来皆是血”,而且“句句读着都惊心”,让《红楼梦》具有更加强烈的阅读魔力。

上个世纪90年代初,大荒山即长白山的论说一出,立即受到红学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。端木蕻良称“给人以石破天惊的感觉”,周汝昌则挥毫写下“笔下名荒却不荒”的诗句。2014年4月,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了著名学者邓加荣的专著《全面破译红楼梦》,对“大荒山即长白山”的论断给予充分肯定。在1994年8月召开的全国首次长白山文化研讨会上,主持者蒋力华更是大声疾呼,“大荒山即长白山”是《红楼梦》研究中的重大发现,应当大做《红楼梦》与长白山的文章。

时间来到2018年9月19日,首届《红楼梦》与长白山文化研讨会,在长白山下的二道白河拉开了帷幕。莅会的既有当下两大顶级红学研究团体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、北京曹雪芹学会会长胡德平和多位北京的著名红学家,也有来自天津、山东、辽宁、黑龙江、吉林等省市的《红楼梦》和满族文化研究的学者、专家。会上宣告长白山红楼梦学会成立,张庆善、胡德平任名誉会长,胡文彬、易洪斌等为顾问;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的陈景河新著《红楼梦与长白山文化》同时首发。所有这些都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:《红楼梦》与长白山紧密联系的映鉴,满族文化在《红楼梦》中诸多体现的探究,东北风俗对《红楼梦》深刻影响的解说,正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面上展开。

站在长白山上俯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伟大奋斗,足以令人心潮澎湃。《红楼梦》与长白山这两座高峰,正在经历一次新的崛起与喷发,景象瑰丽,气势磅礴。这是历史与时代的召唤,也是《红楼梦》与长白山之幸。

关键词:红楼梦长白山 责任编辑:TF002C
免责声明:
  • 注明“来源:华商新闻网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华商新闻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;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"来源:华商新闻网";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  • 华商新闻网转载文章是为了传播信息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发送至电子邮箱:

相关阅读